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管理权限管理权限
以科技报国之志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忆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吉林大学教授黄大年


黄大年,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卓越的科学家,无私的爱国者,杰出的科技创新工作者,国际著名地球物理学家,国家“千人计划”入选专家,国家“千人计划”专家联谊会第三届执委会副会长,吉林大学新兴交叉学科学部部长,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09年,黄大年同志毅然放弃国外优越条件回到祖国,刻苦钻研、勇于创新,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填补了多项国内技术空白。2017年1月8日,因病医治无效在长春逝世,年仅58岁。

2017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对黄大年同志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指示指出,“黄大年同志秉持科技报国理想,把为祖国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贡献力量作为毕生追求,为我国教育科研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他的先进事迹感人肺腑。我们要以黄大年同志为榜样,学习他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爱国情怀,学习他教书育人、敢为人先的敬业精神,学习他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高尚情操,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融入祖国改革发展的伟大事业之中、融入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奋斗之中,从自己做起,从本职岗位做起,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

黄大年是国家“千人计划”入选专家的优秀典范,更是当代海归赤子科技报国的先锋楷模!从偏僻山乡开始的上学梦、大学梦、留学梦、专家梦,再到报效国家的中国梦,黄大年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一直在怀揣执着的梦想,以科技报国之志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他执科技创新之功,怀至诚报国之心,用生命投身科技事业,把一切无私地奉献给祖国,谱写了一部跌宕激昂的人生乐章。

一、坚韧执着的求学梦想

黄大年1958年生于知识分子家庭,文化大革命期间,他随父母一起离开南宁市下放农村,辗转在桂东南六万大山里的偏僻小山村,生活条件极为艰苦,晚上没有电灯,附近没有学校,小学时不得不经常辍学。中学时代的黄大年,初中两年在一个远离父母的偏僻乡村“五七”中学寄读,半年才能见一次父母。然而,艰苦的生活并没有影响他对知识的渴求,他一直谨记父亲的教诲:天生我才必有用,中国的未来绝不能没有文化知识。正是坚持这种信念,融铸了他实现人生价值的追求,锻炼出他坚韧不拔的意志。从小学、初中到县城高中,在“交白卷”都能成为英雄的年代里,家庭的严格教育成为当时逆境中中国知识分子的自觉行动,他们不希望自己的孩子不学无术,他们深知知识才是力量,掌握知识的英才才是民族的脊梁。

“没有邓小平促成的恢复高考制度,就没有我的今天。”谈起当初的大学梦,黄大年深情地述说自己的肺腑之言。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得到喜讯的他拼命般开始艰辛的备考。白天,他翻山越岭采集勘探数据,努力工作。晚上,油灯下做题背书,刻苦复习。缺乏复习资料,没有补习班,甚至连辅导老师都没有;与父母通信搜寻的复习资料要十几天才能返回;还要克服夏日酷暑、蚊虫叮咬、饥肠辘辘。可以说,各种困难将人压到了极限状态。在高考的头一天,他硬是走了近一天的山路,才走到20公里外的广西容县杨梅公社高中考点。苦心人天不负,经过这一场百里挑一的考试,黄大年最终取得杨梅公社高中考场的第一名,成绩超过了重点大学录取线,甚至超出当时我国最好大学的录取分数线,成功以第一志愿考入国家重点大学—长春地质学院,即吉林大学地球探测与科学技术学院的前身。他历尽艰辛,终于从六万大山深处脱颖而出,实现了自己的大学梦想。

1978年至1982年,黄大年在长春地质学院应用地球物理系学习,获学士学位并留校任教。1983年至1986年,他继续在应用地球物理系攻读硕士学位。在校期间出色完成教学科研工作,均为第一获奖人获得学校教学一等奖、地矿部科技成果二等奖。同时,他将自己出国读博的想法与研究生导师进行了沟通,得到了导师的理解和鼎力支持。在工作之余,黄大年努力提高外语水平和交流能力,最终于1992年获得 “中英友好奖学金项目”的全额资助,赴英国攻读博士学位,成为当时30个公派出国留学生中的一员,师从国际地球物理学大师、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古宾斯教授,在导师指导下开展高精度重磁场数据处理解释方法技术研究工作。1996年,获英国利兹大学地球物理学博士学位后,他第一时间返回母校报到,兑现学成归国的承诺。

二、至诚报国的爱国情怀

1997年1月,经学校批准,黄大年再次前往英国,开始在英国剑桥ARKeX航空地球物理公司任高级研究员,曾先后担任过研发部主任、博士生导师、培训官。主要从事海洋和航空快速移动平台高精度地球微重力和磁力场探测技术工作,致力于该项高效率探测技术服务于海陆大面积油气和矿产资源勘探民用领域。他带领的研发团队被同行公认为国际上最优秀的研发团队之一,在移动探测技术行业内长期被作为跟踪和赶超的主要对象。

从“大学梦”到“留学梦”再到“专家梦”,黄大年实现了梦想的再次跨越。在英国18年,通过努力终于有了良好的生活条件,稳定的工作和高收入,优越的科研条件和高效率的研究团队,而妻子则在伦敦开了两家诊所,女儿在英国上大学。但他仍心系华夏,一心报国,曾多次回国讲学,并以多种形式支持国家建设。

2009年,国家正式启动了“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即“千人计划”。黄大年在回国讲学时知道这一消息,同时意识到这是考虑回国的时候了。他认为,“我是国家培养出来的,从来没觉得我和祖国分开过,在英国也是经常利用假期回来讲学,我的归宿在中国。多数人选择落叶可以归根,但作为高端科技人员应该在果实累累的时候回来更好,而现在正是最有价值的时候,应该带着经验、技术、想法和追求回来,实现报国梦想”。

2009年12月,在国家和母校事业的召唤下,他毅然放弃了在英国优越的科研和生活条件,作为第二批国家“千人计划” 特聘专家,回国后担任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全职教授,成为东北地区第一位“千人计划”专家。在国外生活了18年的他也许做了人生中最艰难的一次决定:说服家人、辞去职务。在这过程中,黄大年经历了一幕幕让人不忍回顾的场面:妻子张燕在卖掉自己苦心经营的诊所那天失声痛哭,“她是学医的,那是她一辈子的梦想。”然而,最难舍的是和他亲手组建的科研团队告别,与每一名成员的感情都是在长期的合作中通过默契、尊重和真诚换来的,大家都希望黄大年能够留下。他的科研团队再三挽留:“伙计,我们都是冲着你来的,别走了,你在这里,我们会有更多的成果。”感慨万千的黄大年说:“作为一个中国人,国外的事业再成功,也代表不了祖国的强大。只有在祖国把同样的事做成了,才是最大的满足。”黄大年回到家中就立刻收拾东西,“必须立刻走,我怕再多待一天都有可能改变主意”。那年圣诞节前的平安夜令人难忘,他一个人是在飞往北京的国航班机上度过的,妻子已经在几天前先行回国。

离开了工作与生活18年的地方,离开了经过苦心积虑成功构建“出国”与“成才”梦想的地方,这对于任何人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然而回想当初的选择,黄大年从没有后悔过。“父辈们的祖国情结,伴随着我的成长、成熟和成才,并左右我一生中几乎所有的选择:这就是祖国高于一切!”黄大年的父母都是知识分子,从小就注重严格教育和培养,让他始终牢记:为国担忧,为国担当。1982年,黄大年在毕业赠言册上简短有力地写下:“振兴中华,乃我辈之责!”1993年初冬,学校要送黄大年去英国利兹大学深造。他冲着送行的人大声地说:“等着我,我一定会把国外的先进技术带回来。”父亲生前总和黄大年说:“你是有祖国的人,要做个忠于国家的地质人。”母亲临终前以越洋电话嘱咐黄大年:“大年,你在国外工作,一定要好好照顾自己,早点回来,给国家做点事情”。

回国后,黄大年首推我国的实物车载、舰载、机载和星载“快速移动平台探测技术”研发工作,研究能够在空中、水面和深水环境下,高效率获取空间分布的重力场、磁场、电磁场、放射性能谱和光电等数据的地球物理探测方法和技术,构建服务于陆地、海域、复杂地理环境和地质条件下的精确航空测量技术体系,被广泛应用于油气和矿产资源勘探以及军民两用技术领域中。“快速移动平台探测技术”是世界科技强国竭力追求的核心技术,也是国家科技实力的重要标志。

转眼间,“千人计划”引进的第一个5年的工作合同到期了。国家将聘期定为5年就是给科学家们一个调整的空间,而在黄大年的续签合同上,他只提了一个要求:再延长两年,在吉林大学一直工作到退休。“我是带着梦想回来的,梦想不能到另外一个地方圆。学校投入了这么多、团队成员也付出了这么多,我怎么舍得离开这片精神传承的归宿之地。这是我的母校,也就是我的归宿。”

在黄大年眼中,人生的不同阶段都有着各异的命运节点,每一个境界都内含着不同的奋斗理想。从六万大山深处的勘探娃到国际舞台上的战略科学家,黄大年凭毅力坚守梦想,以赤心回报祖国,用脚步丈量地学的足迹,以科研砥砺强国的梦想,经38年的跨越与拼搏,吟唱着一曲忠诚的赞歌。

三、无私忘我的敬业精神

黄大年全职回到吉林大学后,作为学校第一位引进“千人计划”专家,他肩负的责任十分重大。他筹划和组建了吉林大学移动平台探测技术研发中心和吉林大学海洋油气资源研究中心,担任国家863计划“航空探测装备”项目和“深部探测关键仪器装备研制与实验”项目首席科学家,以吉林大学为中心,协调组织校内核心人员达到100多人,同时协调组织包括中科院等多个科研单位在内的科研人员超过300人。从制定方向到监督进度,黄大年都要一力承担。他一方面协助科技部、国土资源部等部委高层完善战略部署,另一方面又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担任项目直接负责人、首席科学家,从一名尖端科技研发科学家变身成为一个国家的战略科学家,这种转变带给他巨大的压力。

半年后,黄大年由于感到不堪重负,萌生了辞去首席科学家职务的念头,想去担任一名普通的教授。“回国才发现,在思维和做事风格上、国内和国外还是有较大差别”他遭遇到的问题超出了提前的预想。那时,具有飞行员般良好身体体魄的黄大年因焦虑病倒,带状疱疹、炎症不消,当时的疤痕一直留在脸上。他感叹融合的艰难,一时找不到最佳解决问题的方案。此时,国土资源部、科技部和中组部有关领导找他谈话,鼓励他坚持。其中令他记忆尤深的一句是:“你必须要坚持,如果是策略可以理解。但是如果你这时候真的退出,这不光是我们科技界的遗憾,也是你个人人生的悲哀,不要轻易撤走大家刚刚见到的那线蓝天、白云和阳光。”

2010年7月,中组部组织“千人计划”特聘专家代表到北戴河度假,强制科学家休息一周。习近平、李源潮、刘延东等国家领导人先后与专家们交流畅谈,倾听他们的建议,共同讨论国家发展大政方针和专家面临的具体问题。回国7年间,在黄大年的办公桌对面,一直挂着一张2010年中组部组织的北戴河度假中50多位“千人计划”特聘专家代表与习近平总书记的合影照片。黄大年非常珍视那段经历,“我的办公室只挂这张照片,每天都能看到国家领导人鼓励和关注的目光,激励我们为国家实现强国梦想拼尽全力”。

有人说黄大年就是个“科研疯子”。他不在意:“中国要由大国变成强国,需要有一批‘科研疯子’,这其中能有我,余愿足矣!”回国7年,黄大年三分之一的时间都在出差。他出差有个独特的习惯,常常订夜里的航班。“白天开会、辅导学生,到了晚上别人都休息了,他就坐午夜航班去出差,即使在飞机上,他还在改PPT。”同一个团队的“千人计划”专家王献昌很担心:“你这是拿命在做科研啊!这么下去,铁打的身体也扛不住啊!”黄大年却在微信朋友圈里这样说:“我是活一天赚一天,哪天倒下,就地掩埋”吉林大学副校长孙友宏说:“大年争分夺秒地开展工作,把自己掌握的科技前沿成果和经验全部奉献给祖国,经常工作到凌晨两三点钟,没有休息过寒暑假,也几乎没有休息过周末和节假日。”“千人计划”专家、清华大学副校长施一公院士最了解黄大年:“在科学的竞跑中,任何取得的成绩都将马上成为过去,一个真正的科学家总会有极其强大的不安全感,生怕自己稍微慢一步就落下了。”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欧龙新说:“在黄大年主持的‘深部探测关键仪器装备研制与实验’项目中,我们所负责第二个课题。在课题运行期间,他对进度和质量都详细把关,多次参加课题组技术细节的讨论,每次出差到北京都要到所里去看看,哪怕没有时间到课题组,也要打电话询问课题进展和需要解决的问题。课题的顺利进行,饱含了他的巨大心血。他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旺盛的精力,至今仍然让所里的科研人员敬佩不已。”国家“万人计划”专家、吉林大学马琰铭教授说:“大年是吉林大学全体师生的榜样,更是海归赤子科技报国的楷模,他无私忘我的敬业精神和甘于奉献的高尚情操值得我们所有人学习”。

7年间,黄大年带领400多名科学家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填补多项国内技术空白,部分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以他所负责的“深部探测关键仪器装备研制与实验”项目的结题为标志,我国“深部探测技术与实验研究”项目5年的成绩超过了过去50年,深部探测能力已达到国际一流水平,局部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国际学界发出惊叹:中国正式进入“深地时代”!

在大家心目中,黄大年不仅是一位享誉国内外的卓越的科学家,还是一位杰出的人民教师。吉林大学副校长孙友宏说:“大年用战略视野和高尚人格培养凝聚高端人才,是高瞻远瞩的教书者和育人者。”他主动担任学校本科层次“李四光实验班”的班主任,指导班级获得长春市“十佳班级”荣誉称号。他7年指导了44名研究生,指导研究生在《地球物理学》杂志发表亮点文章,获国际专业年会特邀。他注重为青年教师和研究生创造国际交流和系统培训机会,提高了青年师生在国际层面的交流互动能力。他多次担任国家“千人计划”和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评审专家,为国家引进和培育高端人才提供服务。黄大年曾获得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中国侨界贡献奖”,是吉林省劳动模范、长春市劳动模范、吉林大学“三育人”标兵。

黄大年非常重视理念的融合。“我们的对手十分强大,有非常强的自省能力和自我批评精神,还有很好的包容心态,这是我出国后最重要的总结”。西方文化是刚性的,东方文化的韧性恰好对其是重要的弥补。“我之所以能有今天,不仅要靠学校健全成熟的培养机制,还因为我们‘走出去’‘引进来’的人才战略。”学校在培养人才过程中坚持学贯中西、国际融合的关键思路,锻造具有拳拳爱国之心和广阔战略眼光的国际化人才。黄大年愿意做一位践行者,探索这条融合之路的未来。

2015年1月15日,吉林大学党委副书记蔡莉一行代表吉大校方参加了国家“千人计划”特聘教授黄大年续聘仪式。蔡莉表示,“黄大年教授是吉林大学从国际一流科研单位引进的第一位‘千人计划’特聘专家,2009年12月正式回归母校担任全职教授。在5年合同期时间里表现突出,出色地完成了任务。黄大年教授的引进和续聘,为学校高端人才的引进起到了示范作用”。校方高度评价了黄大年教授的工作态度、能力和成果;续约合同充分体现了学校对他前期工作的认可、信任和期待。黄大年教授在续聘仪式上充满激情地说道:“这意味着我的后半生将全部奉献给这座老楼——地质宫,我大学梦开始的地方。”

黄大年在2016年国家“十二五”科技创新成就展上的寄语中写道:“我的成长离不开那么多国内外好老师的关怀、指引。我的成长道路经历让我对学生有着特殊的感情。优秀人才的成长,必须以优秀的传统文化、爱国情怀为补充,一代代人的经历或许有所差异,但是血液中流淌着的自强不息、勇为人先的民族精神却可以绵延不绝。”

在吉林大学教学科研岗位上,黄大年兢兢业业、教书育人,领率团队、拼搏创新、功勋卓著,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息。2017年4月21日,教育部追授黄大年同志“全国优秀教师”荣誉称号。5月25日,中国科协与科技部追授黄大年同志“杰出科学家”荣誉称号。5月26日,中宣部追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秀知识分子”黄大年“时代楷模”荣誉称号。6月12日,科技部组织召开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学习黄大年同志先进事迹座谈会并印发通知,要求全国科技系统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深入学习宣传黄大年同志先进事迹,动员广大科技人员以更加高昂的斗志投身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伟大实践。

(来源:《中国科技人才》杂志 作者秦全胜)




附件